English

曹靖华和《第四十一》

1998-07-15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1953年我进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读书,四年里读了不少俄罗斯和苏联小说。我从这些小说里了解了文化传统十分深厚的俄罗斯,特别是了解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苏联。我们的系主任和我的毕业论文的导师,是著名散文家兼翻译家曹靖华先生,由于我对他的景仰,因而也就对他翻译的苏联小说特别钟爱,除了《铁流》外,就数《第四十一》了。毕业前夕,曹先生把我找到他的办公室里去谈话,要介绍我到中国文联去工作,问我是否愿意。我颇感受宠若惊。当即就同意了。1958年秋天,我跟随单位领导、访书家路工先生出差到南方,遍访江南的古旧书店,于11月26日在上海襄阳南路91号合作旧书店里,突然发现了一本30年代由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印行的《第四十一》的特印插图本。我高兴极了。尽管工资每月只有49元,我还是毫不迟疑地把它买了下来。

这本插图本《第四十一》,是一本64开本的小书,黑色封面,硬皮精装,有苏联画家亚历克舍夫专门为中文版画的18幅插图,封面上的书名用的是书写体的俄文《41ЫЙ》。前面有作者鲍里斯·拉甫列涅夫的《序〈第四十一〉并致中国读者》和译者的前记,以及已于此前逝世的画家亚历克舍夫为此书所写的生平。这是一本十分珍贵的版本。书中没有印出版年月,据当年良友出版公司的赵家璧先生在《编辑旧忆》里回忆,“次年五月,我们又出版了《第四十一》的特印插图本,这也是鲁迅先生生前设想过的。”这本特印本出版的时间为1937年。当时曹老好像是住在西颂年胡同,我到他府上去看望他,向他说起我在上海买到了这本书的特印插图本,他的兴致显得很高,对我说起这本小书的翻译和出版的沧桑,并告诉我这个版本印数很少,特别是有亚历克舍夫的原版插图,是个珍藏本。

小说原作写于1924年11月列宁格勒。曹靖华译于1928年7月莫斯科,12月校抄于列宁格勒。中文译本初版本于1929年由莫斯科中央出版局(后改为外文书籍出版局)出版。同时也把稿子交给了主持未名社的李霁野。曹靖华是未名社的成员。鲁迅很关心曹靖华的《烟袋》和《第四十一》这两部译稿,在书信集里多次提到。鲁迅1929年4月20日给李霁野信里说:“《四十一》早出最好。上海的出版界糟极了,许多人大嚷革命文学,而无一好作,大家仍大印吊膀子小说骗钱,这样下去,文艺只有堕落,所以绍介些别国的好著作,实是最要紧的事。”而8月20日信里说:“《41》五本,《文艺论断片》五本,亦到。”看来,到1929年8月,《第四十一》中国版就出版了。1930年,戏剧家田汉将其改编为话剧《玛柳特迦》,并在上海上演。鲁迅将其收入他所编辑的《苏联作家七人集》中,并置于首篇。后来这本书多次再版,成为中国读者非常喜欢的革命读物。

曹先生万万没有想到,十年浩劫中,这本一向被看作是革命读物的《第四十一》,却成了把他打入地狱的一颗重磅炸弹,他因此而遭到了“四人帮”的气势汹汹的批判、人身侮辱和政治审查。1968年6月出版的北京大学文化革命委员会主办的《文化批判》第13期上发表了新北大公社红九团的批判文章《曹靖华与〈第四十一〉》,诬蔑说:“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曹靖华混进了苏联,和出身贵族、当过沙皇反动军官的老牌反革命修正主义作家拉甫列涅夫结成了莫逆之交,败倒在他的门下,并立即着手翻译当时在苏联受到批判的拉甫列涅夫的小说《第四十一》。这部臭名昭著的作品,写一个女叛徒和白匪贵族军官在荒岛上的恋爱故事,赤裸裸地宣传阶级投降主义和‘爱敌人’的叛徒哲学,从根本上反对伟大的十月革命。曹靖华像苍蝇逐臭肉,立刻看上了这棵大毒草,把它推销到正处在国民党反动派血腥统治下的中国。”“文革”中我也受到冲击,偶尔听到曹先生的遭遇。“文革”后期,我作为新华社记者被派驻北大有半年多时间,虽然不敢打听,却时时留意着曹老师的消息。有一天突然搜集到这本诬陷曹老的《文化批判》,就将其与他早年翻译的《第四十一》特印插图本一起保存起来。“文革”后我回文艺界工作,曹老师搬到体育馆东路的楼房里住,我有更多的机会到他的客厅里去作客,本想这本刊物送给他的,考虑到怕刺激老人家,也就终于放弃了这个想法。

如今看来,疯狂年代里这种不容辩驳的批判,实在是荒唐可笑。曹先生说过,玛柳特迦这种在特殊环境下的爱情,原是无可厚非的。况且小说的结尾,作者写了一艘白匪军的小船向荒岛驶来,中尉奔向小船时,深深地爱着他的玛柳特迦毅然地对着他举起了枪。玛柳特迦的爱情随着枪声破灭了。作者以精彩的笔墨,既写出了超越阶级的本源的人性,也写出了社会人的心理。小说在动人心弦的场面后面,显示出作者超拔的艺术功力和非凡才华。70多年过去了,尽管苏联解体,社会发生了巨变,这部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的革命文学作品却依然闪耀着光华。

在北大百年校庆到来,即将回到母校校园去“省亲”之前,翻箱倒柜找出我珍藏40多年的曹先生年轻时翻译、在鲁迅先生关怀下出版的特印插图本《第四十一》和在疯狂年代里把他打入地狱的《文化批判》,顿时生出无限沧桑感。谨以这段小小的往事,来追忆被誉为“盗来火种者”的曹靖华老师吧。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